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创业就业 -> 双创指南 -> 正文

大学生该不该提前社会化

发布日期:2014-03-31   来源:   点击量:

前言:玉不琢不成器,当今“羽翼未丰”的大学生需要经过社会的历练,才能赢得企业的垂青,但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们处于没有进入社会之前的阶段,确切而言是身处结束“象牙塔”生活与真正进入现实社会大熔炉的过渡期,这就使大学生对其自身的社会化问题产生了矛盾甚至无所适从心理。大学生究竟该不该提前社会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毕业分配到如今的主动求职,大学生必须学习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学会就业。然而,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心里素质不高,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就成为现代大学生教育和就业有待解决的问题,也催生了人们的热议。

玉不琢不成器,当今“羽翼未丰”的大学生需要经过社会的历练,才能赢得企业的垂青,但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们处于没有进入社会之前的阶段,确切而言是身处结束“象牙塔”生活与真正进入现实社会大熔炉的过渡期,这就使大学生对其自身的社会化问题产生了矛盾甚至无所适从心理。大学生究竟该不该提前社会化?

社会化,简单的讲,就是获得社会性的过程,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和成长的一系列复杂的系统过程,其实现形式是个体的发展和自觉参与社会生活。大学生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

据调查,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只有13.6%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实现了社会化,他们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思想成熟、独立。本次调查的参与者,普遍感觉大学生们在”独立生活能力(17.8%)“、”思维方式(16.9%)“、”就业/找工作(15.7%)“和”人际关系(14.9%)“方面表现仍显幼稚。

天道酬勤,厚积而薄发

“学生气太重,缺乏锻炼“已经成为HR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想找份好工作,单有漂亮的成绩单是不够的。“很多大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多年的校园生活在就业考试面前显得一无是处。

不难发现,大学教育更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对学业成绩的评估。然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产生作用。社会转型阶段,大学生作为“成年“还未”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要实现自身和社会的融合。

可以说,大学生应该并且有待社会化,但大学生的社会化更多地应在校园内完成。大学生的基本角色是“学生“,树立终生学习观念,进行自主学习仍是大学生的基本任务。大学生更应该建立学习的责任意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拓展知识,从组织或社团中汲取有效信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果单纯的希冀于提前社会化而放弃学业,大学生可能会失去自我身份的认同。不能否认社会化的重要性,但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东西,单一的社会化是不够的。学是人生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

天道酬勤,厚积而薄发,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

参加社团组织必不可少

学校难以配备符合社会分工需求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加之宽松的环境,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四年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跨入社会后的成败。而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少,走上工作岗位后处理不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容易脱离实际,一旦碰壁就一蹶不振。

社团组织作为一种独特的场所和基地,影响着大学生成员的社会化。学生社团则是在其成员相互认同的基础上,自发自愿的结成的。其成员在观念、志趣、专长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他们希望在社团的天地里施展才干、锻炼能力,学习知识、愉悦身心。而社团正是为了使其成员的目标现实化而开展活动,从政治到文化,从社会到人生,从理论到实践,其内容可谓无所不包,从而使社团富有生命力。

学生社团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社团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这块小环境里,大学生们各抒己见,“言谈举止“不受限制,可自由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团组织无疑是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场所和基地。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无疑起到了一种“模拟“作用,大学生们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可视为他们将来所充当的社会角色的“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定向”。

在学习和实习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似乎更乐于招一个招聘进来不需培训就能上手工作的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各大招聘会商毕业生拿着简历倍感焦急的事实。学历不高、缺乏经验令众多本科生无所适从。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多年处在“象牙塔”中,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不够。他们多有一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然而,单纯幼稚、经验匮乏、对社会缺乏认知,他们往往在工作和生活中四处碰壁,在无数次的“打击”中慢慢的社会化。对于那些想在未来职场应聘中胜出的大学生来说,吃一堑长一智,他们开始尽量让自己提前社会化,频繁实习、打工,提前进入职场,为自己充电,有的甚至为此放弃了学业。他们大多表示,“平时在学校只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实习能够使自己得到更好的锻炼,积累更多工作经验”。

可以说,实习是一种实践性的锻炼,这对于长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大学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目前许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大一大二就开始实习,实习是先低龄化现象。然而,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因此错失了学习的黄金阶段,专业知识没学好、基础知识很差,在实习和以后的工作上也往往受挫。这种过早社会化反而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大学生希望提前进入社会化是值得肯定的。大部分学校也并不反对学生课余时间去实习,但是不是提倡低年级过早实习。学生自己需要做好一个考量,在学习和实习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实习应以不影响学业为前提,打好基础才是主要任务。所谓未雨绸缪,对自己的职业方向需要有一个把握。如果有志于提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可以在低年级阶段通过课堂知识、与老师的沟通、社团活动的参与了解自己的志趣方向,打好专业基础,但仍应把学校学习任务放在首位。然后,在大学三年开始寻找进入职场实习的机会,开始练兵,通过具体的操作找到自己的不足,在实际操作中与社会磨合。

大学生社会化需要学校和社会正确引导

大学生提前社会化,无论国家、企业、个人都在无形中推动这一现象的产生,大学生在这个竞争年代开始无所适从。社会各界应该负起责任,给予理解和支持。大学生提前社会化毁誉参半,关键在于学校和社会如何引导。

反而西方的大学生社会化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学生的“社会化”教育从中学就开始了,而中国的社会化教育却起步很晚。中国中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是与升学有关的“文化知识”教育。学校组织的一些社会活动,但都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木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问题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

通过社会化教育,学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目前的角色和预期未来扮演的角色,确定切合实际的社会角色期望值,培养社会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学习、掌握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存于社会生活。加大学校社团的积极运作,并倡导、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对社会化环境有切身的认识和体会,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进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和领导者。

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多一份理解和支持也会成为大学生社会化成功转变的助推手。积极为在校大学生创造见习机会,使其通过实际工作来取得一定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能够通过实地演练,学习一定的知识。这些都回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促进其社会化进程有效有序地进行。

来源:报刊《中国大学生就业》